一周要闻(2月2日 - 2月8日)
—— 金耀奖网络投票公示,炬光新加坡公司更名,华工入选武汉十大科技创新产品,新型激光切割和修复工艺……
2025-02-10
行业新闻
107

热点关注

“2025激光金耀奖”网络投票结果公示

2025激光金耀奖(Glorious Laser Award,简称GLA)自2024年12月开启以来,受到了激光行业及下游应用企业的广泛关注。报名结束后,经组委会初审,共有84家企业申报的106项符合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进入到网络投票环节,其中新技术25项,新产品65项,新应用16项。

image.png

从本届金耀奖的参评项目来看,无论在产品、技术还是应用层面,都呈现出较往届更为显著的提升与创新。多家激光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焦前沿技术与应用需求,带来了光源、装备、芯片、器件、控制系统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的突破,成果覆盖了新能源、电子制造、生物医疗、半导体、船舶制造、新基建、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光”制造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网络投票结果将于2025年2月7日-2月14日进行公示,后续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

企业动态

深化品牌一致性战略,炬光科技新加坡子公司更名

2月5日,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为深化品牌一致性战略,其全资子公司Focuslight Singapore Pte. Ltd. 已正式更名为Heptagon Photonics Pte. Ltd.。

2024年9月,公司完成对ams OSRAM AG光学元器件部分研发和生产资产的战略并购,并在新加坡成立子公司。新加坡子公司是炬光全球运营体系的一部分,专注于实现快速、超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并沿用在光子行业具有悠久历史和卓越声誉的Heptagon品牌,致力于成为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中心,为全球光子行业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全球化制造服务。此次更名,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Heptagon在创新微光学解决方案和大规模制造领域的辉煌传统,更好地服务于消费电子等新兴市场,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与创新。

华工激光晶圆切割装备入选武汉202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产品

2月6日,武汉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产品》,其中,由华工科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的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装备位列其中,该产品创下多项关键指标全国第一,已在九峰山实验室等单位实现典型应用,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安全提供了保障。

作为半导体封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晶圆切割主要用于晶圆的划片、分割或开槽等微加工,其切割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到芯片的质量和生产成本。过去,这一市场被海外厂商高度垄断,对此,华工科技于2023年8月推出的这款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装备囊括SEMI标准半导体晶圆搬运系统、半导体行业使用习惯和通信标准的‘视觉和切割软件’等诸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元模块,切割效率较传统刀轮切割提高5倍。2024年三季度,公司推出了第二代国产化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并对软件自动化进行了技术改进与升级,整体效率提升了20%。

嘉强荣获2024年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定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示了2024年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嘉强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行业前列的企业。该项荣誉旨在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聚焦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深耕细作、创新发展,助推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未来嘉强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赋能激光智能制造,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动态

《光纤飞秒激光器》(T/CITS 194-2024)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由青岛自贸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祥东博士牵头的飞秒激光研发团队,参与了《光纤飞秒激光器》(T/CITS 194-2024)团体标准的起草,相关团体标准已于2024年12月经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批准发布,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推广实施。

该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将有力地推动光纤飞秒激光器系列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飞秒激光产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和循证评价方法,有助于引导企业规范产品研发和申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加快光纤飞秒激光器更加广泛的应用。

年产值预估8亿元,这一激光项目部分厂房结顶

近日,位于杭州富春湾新城的浙江光电激光核心材料及设备零部件制造项目(一期)的部分厂房正式结顶,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月。该项目位于杭州富春湾新城大源镇,用地89.4亩,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项目用地47.7亩,投资7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22.68万平方米,拟建设成光电激光核心材料及设备零部件制造基地。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8亿元,年缴纳税收5000万元。其中,一期年产值5亿元,年缴纳税收3000万元。截至目前,3栋厂房的地下室已全部封顶,2号厂房主体结构也已封顶。

新型激光切割工艺助力钕铁硼磁体制备新突破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崛起,钕铁硼(NdFeB)磁性材料凭借其卓越的磁性能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正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技术革新的推动下,钕铁硼材料的战略地位和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成为引领绿色产业和高科技发展的核心支柱。

近日,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与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成功研发一种创新的激光切割方法,用于制备高性能钕铁硼磁体,这项技术由主要应用于机床及金属加工领域。通过优化激光切割参数,显著提升了钕铁硼磁体的精度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该项发明专利于2月7日正式公开,标志着金属加工领域的重大进展。这一突破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国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技术前沿

集成化高速窄线宽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重点项目:集成化高速窄线宽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

本项目提出了激光器超精细光谱结构分析方法和光束频率相干性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对高速窄线宽激光器的动态光谱特性进行深入的测试分析。团队开展了激光器光谱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完成超精细光谱结构模型和频率相干性研究;开展了高速窄线宽激光器芯片设计和制备技术研究,提出集成化耦合腔半导体激光器新结构,同时实现了高带宽和窄线宽的半导体激光器,激光器调制带宽达到18GHz,线宽30kHz;开展了可调谐窄线宽激光器芯片设计和制备技术研究,提出基于多周期延时反馈腔的线宽压窄方案,实现线宽压窄3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实现了波长宽范围可调谐;研制的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在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卫星地面站数据传输光端机等系统中替代国外同类型产品,获得实际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突破多模光纤传输瓶颈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相关团队通过创新性将微型光学衍射神经网络与多模光纤集成,成功实现全光实时图像传输技术,为医学内窥镜成像与下一代光通信系统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据了解,研究团队采用3D双光子纳米光刻技术,在直径不足0.1毫米的多模光纤端面精准制造出多层微型光学衍射神经网络。这一结构可直接在可见光波段对传输中的散斑图案进行振幅与相位信息的实时解析,无需传统AI技术所需的“光-电-算”转换步骤,首次实现了多模光纤内光信号的全光学智能处理。此外,传统单模光纤受限于物理特性,带宽接近理论极限。利用团队新技术通过全光处理突破瓶颈,将助力实现超高速度的通信,为6G通信、元宇宙等超大数据场景铺路。该技术成果不仅为光学智能内窥镜技术和高速光通信技术提供了技术平台,更是实现新一代的低能耗、高算力、高通量的光学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

海外来风

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发激光修复新方法

近期,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激光加工方法,不仅能够精准修复受损材料,更能提升修复后的材料强度。激光修复的原理主要包括激光照射、熔融和凝固等3个关键步骤。据介绍,材料暴露在一定条件的短激光脉冲环境中,会形成高温气体火焰云,从而影响样品的表面层。在激光作用区域出现的冲击波,会让受热材料移入孔隙并随后“愈合”。

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只对有缺陷的区域起作用,而不影响材料的其他区域。此外,它还增加了材料的硬度和黏度;激光修复技术通过高能激光束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的修复层或强化层。这一过程中,激光束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修复工作,同时促进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优化,进而显著提升材料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激光修复技术在提高材料强度方面的卓越表现,为其在航空航天、核工业、医学物理、汽车制造、能源、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凡网站注明来源非本网站的作品和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