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材料加工到回收:创新激光技术赋能电池产业
2025-04-09
行业新闻
Fraunhofer ILT
65

当前,电池生产所处的商业与监管环境正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对锂、钴和镍等关键原材料的高度依赖,正引发日益严重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同时,全球危机频发与运输成本攀升,使得供应链变得愈加脆弱。在这一背景下,欧洲亟需构建具有韧性的电池产业价值链——不仅涵盖原材料的开采和深加工,还需实现高效的回收再利用。毕竟,废旧电池是德国最丰富的锂资源。此外,为了保障在新型电池(如固态电池或钠离子电池)领域的投资,生产工艺还必须能够灵活适应新型电池设计技术的演进。

鉴于这些挑战,可以明确的是,唯有借助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才能确保欧洲电池产业的可持续与竞争力。其中,激光技术作为关键支撑力量,正为行业提供满足高效率、高精度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在材料加工、电极制造,还是在电池回收利用等环节,若缺乏创新性的激光工艺,欧洲实现具有竞争力且可持续的电池将难以为继。

image.png

锂、镍等材料仍是当前电池单元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优异的化学与物理特性赋予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但其开采与加工过程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然而,电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行业正致力于减少对稀有和昂贵原材料的依赖。早在2021年,中国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就推出了一款完全不含锂和钴的钠离子电池。2024年4月,CATL再次发布了一款不含钴的磷酸铁锂(LFP)电池,单次充电续航超过1000公里,仅需十分钟即可充入600公里所需电量,相当于每秒充电1公里。

丰田计划自2025年起在混合动力汽车中引入固态电池;日产已在日本建成一座层压式固态电池的原型生产工厂;松下推出了专为无人机开发的固态电池。此外,大众、奔驰、福特和宝马也即将推出固态电池产品,或已与相关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新型电池技术的关键突破点之一在于纳米级材料精炼。通过定向加工与功能化处理原材料,可显著提升其在电池中的性能。这正是德国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LT)表面技术与烧蚀部门正在深入研究的方向。借助现代激光技术,不仅可精准调控材料结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

激光技术的另一成功应用案例,是Fraunhofer ILT与亚琛工业大学激光技术研究所(LLT)、通快集团(TRUMPF)、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之间的合作。工程师们利用粒子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深入观察激光焊接过程,发现使用绿光波长激光可提升材料利用率并有效降低浪费。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带来了技术优势,也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项目表明,创新的激光技术不仅能解决原材料加工中的难题,也为欧洲实现可持续且具竞争力的电池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撑。”Fraunhofer ILT焊接与切割部门负责人Alexander Olowinsky博士表示。

image.png

在电极制造过程中,必须将阳极和阴极的电极材料涂覆在铜或铝制的电流导体箔上,随后进行干燥。这些关键工序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然而,传统基于对流烘箱的干燥工艺不仅能耗高,还占用大量空间,限制了电池生产的可持续性与效率提升。

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的IDEEL项目(“用于经济和生态锂离子电池生产的激光干燥工艺的实施”)展示了激光干燥技术破解上述难题的潜力:项目中,阳极与阴极材料首次通过高功率二极管激光器采用卷对卷工艺进行干燥。该技术大幅降低了能耗,干燥速度提高了一倍,所需空间减少了一半。

image.png

“激光干燥不仅提高了工艺效率,也显著改善了电池生产的碳足迹。”Fraunhofer ILT薄膜加工组负责人Samuel Moritz Fink博士表示。Fink及其团队与项目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一种激光干燥模块,配备改进型光学元件和工艺监控功能,确保干燥过程的均匀性。此外,该系统具备高度灵活性:现有的对流干燥设备也可通过升级改造,转变为激光干燥系统,便于这一创新技术在现有生产线上落地应用。

在另一个研究项目中,Fraunhofer ILT开发出一套多光束激光光学系统,可将激光束分裂为多个子光束,同时加工宽达250毫米的锂离子电池阳极带材。该高精度结构化处理工艺能够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改善其快速充电性能。

image.png

此外,电极生产正日益受益于人工智能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Fraunhofer ILT的研究人员正探索利用AI辅助系统优化工艺参数。这类系统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也为未来实现电池制造的自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image.png

除了对电极进行干燥处理外,电极材料之间的高精度连接也是确保电池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激光微焊接因其具备无接触、高精度连接铜、铝等电极材料的能力,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技术。由于热输入极低,这种焊接方式不会破坏电池中敏感的化学体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接触电阻,提升导电性能。与传统焊接方法相比,激光微焊接在灵活性和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image.png

激光微焊接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电池单体而有所差异。例如,圆柱电池对焊接深度的要求极高:既需保证优异的导电性,又必须避免因过热而造成损伤。特别是在负极连接过程中,若热量过高,可能会破坏敏感的聚合物密封层,导致电解液泄漏。软包电池则因其柔性结构与高能量密度而受到青睐,焊接时必须特别注意避免穿透薄膜包覆层,以免影响结构完整性。

XProLas 项目是电池组装领域中的一项前沿探索,由通快集团携手 Fraunhofer ILT 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项目旨在开发一套紧凑型、激光驱动的X射线源,用于替代传统依赖大型粒子加速器的检测方式,实现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实时质量监控。该新型技术能够对电池单体进行即时分析,精确监测充放电过程及材料质量,尤其在检测阴极材料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阴极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性能和耐用性。Fraunhofer ILT激光与光学系统部负责人Hans-Dieter Hoffmann表示:“借助高亮度X射线源,我们可以在早期识别杂质和材料缺陷,从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此外,人工智能的融合也为该领域注入了更多可能性。AI辅助系统可实现对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与自动调整,能够在早期识别并纠正偏差,为实现自主化生产奠定基础。因此,“一次成型”生产——即所有组件在首次装配中一次性精准完成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

image.png

在电池制造流程中,单体电池需进一步集成为模组或电池组。在模组层级,制造过程对精密度的要求尤为严格,因为需要完成多条焊缝,同时又必须避免对敏感电池造成过多热负荷。激光微焊接等工艺技术使制造商能够根据具体需求灵活调整工艺参数,从而实现高度定制化的生产。

Fraunhofer ILT 在该领域的核心创新之一,是开发出可用于安全、精确连接铝和铜的焊接工艺。尽管这两种材料在物理特性上差异显著,研究所工程师借助先进的激光束引导技术,能够精准控制焊接深度,避免损伤敏感电池结构。

Fraunhofer ILT 专家 Olowinsky 表示:“这项技术对于制造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的模组和电池组至关重要,尤其适用于需承受高电流和高热负荷的应用场景。”其中一个典型应用是大圆柱电池的激光焊接,Fraunhofer ILT与EAS Batteries GmbH等合作伙伴持续推进相关技术的开发。项目团队的目标是实现电池间稳定且持久的互连,以确保电池组具备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低的故障率。

image.png

除激光焊接外,激光钎焊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热敏元件的连接过程。与传统焊接方法相比,该工艺的工作温度更低,能够有效保护模组内的敏感电子元件。这不仅提升了电池组的整体可靠性,也使生产过程更加节能高效。

image.png

电池管理是现代储能系统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电池的安全性、寿命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效率——这同样也关系到电动出行能否被广泛接受。传感器集成领域的进步以及人工智能(AI)的应用为满足上述需求带来了变革性的机遇。

传统的电池监测通常停留在宏观层面,无法深入了解电池内部复杂的物理与化学过程。而在电池生产环节中集成传感器技术,则为精细化管理开辟了全新路径。Fraunhofer ILT 的研究人员将传感器直接打印在电池组件表面,甚至将智能测量装置嵌入其内部。这些微型传感器可实现运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例如温度、受力甚至内部化学变化的测量。

image.png

“借助增材制造传感器,我们能够持续监控电池模组状态,并在早期识别潜在缺陷。”Samuel Fink 表示。这类传感器厚度仅为数微米,精度高,且具备优异的机械与热稳定性,特别适合用于电池及模组的内部健康监测。

然而,仅有传感器集成并不足以实现真正的预测性维护。传感器可检测电池内部的化学变化,而 AI 算法则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电池寿命与性能趋势。Fraunhofer ILT 数据科学与测量技术团队正致力于研发此类 AI 辅助算法,可实时处理大量来自传感器的数据。这些智能系统还能动态优化制造过程,例如调整电池组装阶段的温度曲线,或根据实时数据修正激光焊接参数,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image.png

随着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价值原材料回收的可持续策略也愈发重要。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体系,对于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减轻电池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关键意义。

在欧盟 ADIR 项目中,Fraunhofer ILT 与来自三个国家的八个合作伙伴携手,致力于为电子设备开发可持续的回收模式。而 ACROBAT 项目的目标则是在磷酸铁锂电池大规模投放市场前,制定系统化的回收计划,实现90%以上关键材料的高效回收。Fraunhofer ILT与Accurec Recycling等合作伙伴携手,研发兼顾生态与经济可持续性的创新分离与处理工艺。当前,团队正开发一种在线表征方法,用于精准评估电池活性材料的质量。

image.png

借助自主研发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Fraunhofer ILT 能够精确识别并分离复杂材料组分。研究人员希望将该技术应用于废旧电池的回收流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钴、钽等稀有金属的回收效率。与此同时,AI 技术也可被集成进来,用于分析激光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并实时优化回收流程。通过 AI 驱动的监控系统,可动态调整回收参数,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回收材料的质量。

image.png

电池生产是电动汽车转型的核心,因此成为集效率、可持续性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重要焦点。从原材料准备、电极制造到电池组装与回收处理,本文所介绍的多项前沿激光技术展示了其在构建可持续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池产业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AI驱动的分析与控制系统也为生产流程带来了全新维度——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与可持续水平,还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image.png

展望未来,AI驱动的闭环控制系统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化生产,使制造流程能够实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况条件。此外,激光驱动的X射线源与在线表征技术也将在质量控制与材料分析方面开辟新的可能性,为智能制造赋能。

来源:Fraunhofer ILT

免责声明:凡网站注明来源非本网站的作品和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